校园中的建筑与环境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发挥着特殊作用。校园中建筑与环境空间的品质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通过校园环境传递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尤显重要。实现可持续校园对整个社会具有示范意义,不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逐渐成为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我国校园拥有大量的建筑存量,能源与资源消耗量巨大,学校生均能耗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居民的人均能耗指标,因而校园也蕴藏着巨大的节能潜力。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校园绿色生态规划、绿色建筑设计已成为日后校园建设的方向。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
天津大学于2009年启动筹建北洋园新校区,校区规划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规划设计汇集了众多国际一流设计大师担纲主要设计,构建了一座美丽的、智慧化的绿色生态校园。在规划建设中贯穿绿色理念,科学规划校园布局,系统构建绿色能源体系,采用绿色建筑标准,有效降低了校区能耗。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规划最大特色在于"一轴两翼"的空间布局。"一轴"从校园主校门开始,经校前区广场进入核心岛、校园标志性建筑——图书馆,进而到达校园中最大的水面——青年湖畔。这条轴线将图书馆、综合实验楼、主楼、公共教室、学生活动中心等基础性、共享性的建筑布局在中心轴区,使之成为公共活动的核心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建筑的功能作用,使师生能够最便捷地享用这些公共资源。
"两翼"空间承载着各学院组团与学生生活组团。四个学院组团的主入口均面向校园主轴,而且都有一个大小相仿的形象广场,内部空间及院落布局的轴线与校园主轴线垂直,能实现交通关系上的通廊及空间体验的连续性。
"两翼"结构中学科组团与生活组团交错布局,通过若干跨水景观轴线联系校园核心轴空间,使用方便,景观优美,体现以学生生活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学生宿舍院落采用围合的方式,院落的第一层次为半开放的广场,第二层为相对私密的生活交往空间。
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
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以设计使空气得到最大化循环,并用制冷设备替代高耗能换气扇。该学习中心是一座可以供33000名学生使用的多功能建筑。
长长的走廊连接盒子似的教室,是传统教学楼的模式,南洋理工大学则提出要一个与现代教学方式相适应的独一无二的设计。
十二座逐渐向底部收拢的塔楼,有序地环绕着巨大的中庭空间,提供了56个没有拐角、没有明确前后之分的教室。
楼梯间和电梯间的混凝土核心筒嵌入了700幅特别设计的图案,涉及从科学到艺术再到文学的各种主题。这些图案特别委托插画画家SaraFanelli设计,它们是各种模糊想法的触发器,同时让空间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曲线的立面板材有着特别的水平纹理,是用十二个经济的可调节硅树脂模具制作的,创造出了复杂的三维纹理。整个建筑的混凝土使用了各种各样原始的处理手法,使得整个项目看起来好像是用黏土手工制作的。
由于新加坡的气温常年保持在5~31度,建筑宽敞通透的中庭是天然的换气口,使得围绕塔楼教室的空气得到最大化的循环,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到凉爽舒适。每一个房间都有静音的制冷设备,代替了传统的高能耗的换气扇。该学习中心建筑获得了新加坡建筑管理学院颁发的绿色建筑标志金奖,也成为此类建筑的最高环境标准。
洛杉矶爱默生大学艺术学院
爱默生大学艺术学院建筑为一个巨大的矩形框内包裹着曲面体块的教室。新楼的东面和西面为玻璃幕墙,并带有智能的遮阳控制系统,水平方向的鳞片可随着光线、温度和太阳角的变化而开合。
洛杉矶爱默生大学位于日落大道娱乐核心区域,有超过200名的本科艺术专业学生。建筑外部框架体块为十层楼的学生宿舍,中间的曲面体块为教学设施及老师的办公室,体块间高低错落,并以桥相连。
建筑可促进交流和社会教育,此建筑的重点是创造一个更广泛的交流的空间,不管从公共空间的角度还是可持续性设计方面。
整个建筑成了学生导演、放映、制作的大舞台,带着好莱坞的标志,洛杉矶城市和远处的太平洋成了很好的借景。教学区和工作空间有视频编辑全套设备,电脑实验室,电影放映室,混音设备以及现场表演空间。另外,在建筑的西北角有一堵绿色的墙。
西交利物浦大学行政信息大楼
位于江苏苏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行政信息大楼以巧妙手法演绎古典与现代的结合,重视建筑采光、通风设计。
建筑设计创意源于"太湖石"概念。太湖石是一种石灰岩,经多年风雨侵蚀,展现不同姿态,在围绕太湖的多个小岛和沿岸一带都可以看到。古时文人很喜欢观赏这种石头,故该石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被誉为"知识之石"。
西交利物浦大学行政信息大楼的设计理念将太湖石"瘦、皱、漏、透"的空间趣味和苏州园林的古典雅韵相结合,演绎出层次丰富、充满现代感的建筑空间。大楼如太湖石般切片的空间分割,象征着知识碎片的独立与整合,大楼内部的错综复杂的空洞经过切割手法呈现出来,充分利用自然光线,节约电能,实现了公众趣味并满足建筑所必须解决的采光、通风、交通问题,与具体的使用功能衔接密切。
大楼因其独特的设计理念与高水平的建筑应用技术获2009年亚太区商业地产建筑奖、2011年"中国人居典范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金奖。